1、时间: 2023年10月14日
报告人:任 伟
题目:话语交际的语用视角分析
简介:任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二语语用,研究兴趣涵盖语用学、二语习得等。连续入选2020、2021、202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2、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报告摘要: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而是以其他形式来掩盖自己的真实交际意图。本讲座将介绍如何从语用视角分析话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语用功能和交际意图。并以实际语料为例,展示团队近年来对网络自夸交际现象的多维度研究。
2、时间:2023年10月14日
报告人:李 民
题目:师生互动话语中的认知不平衡及其引发的他人修正研究
简介:李民,南京大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兴趣为语用学、外语教育学等。
报告摘要:知识论(epistemics)是会话分析领域的新兴概念,该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理解会话的结构性序列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本体上明确了知识状态与会话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根据知识论的相关论述,知识不平衡及其引发的信息差是推动话轮发展的源动力,对话轮的结构性特征具有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以师生互动话语为语料来源,从知识论的视角出发考察他人修正的产生机制,并在厘清知识状态与知识表达之间交叉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交际者之间知识状态与知识表达不同的交叉关系对问题源、修正策略和修正位置的影响。
3、时间:2023年10月14日
报告人:孙 亚
题目:企业社交媒体话语研究进展与趋势
简介:孙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 Communication编委、The Asian ESP Journal副主编、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常务理事等。
报告摘要: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企业沟通和自我呈现的重要平台,企业社交媒体话语研究显示出较强的跨学科性,涉及商务交际、公共关系管理、大众传播、语用学等,使用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社交网络分析法、叙事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了危机沟通、社会责任沟通等语境中的元话语、道歉、投诉、幽默、礼貌等话语策略。
4、时间: 2023年10月14日
报告人:周和军
题目:重写世界文学史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简介:周和军,文学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分会理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
报告摘要:文章对世界文学作品选存在的短板进行梳理,结合世界文学史现状,归纳了大卫·达姆罗什、安德斯·佩特森、西奥多·德汉、曹顺庆、张隆溪等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提出当前的世界文学史存在欧洲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倾向、侧重于社会史、思想史,文学性和艺术性不足、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无边的全球主义、文学的标准存疑与非西方文学被边缘化等问题,是一种后现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史编写模式。话语是在言说中呈现的,话语最先是在对文明史(包括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经济史、法律史、科技史等各学科史)的认知与言说、叙述和阐释中形成的。西方的话语权也是从撰写世界文明史中确立的。曹顺庆今年提出了中国学者应携手国际学者“重写文明史”,重写世界文学史就是响应其号召。文章认为,重写世界文学史应克服现有的研究视野、理念、体系等方面的弊病,必须立足全球视野,秉持实事求是,去除欧洲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坚持审美标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深化交流互鉴,构建世界文学共同体等,从而推动世界文学学科史知识体系的重构与话语建设,以中国话语揭示文明互鉴演进的客观规律,在重写世界文学史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5、时间:2023年10月14日
报告人:毛延生
题目:在线健康话语研究:议题、视角与方法
简介:毛延生,教授,博士(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后(黑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解放语用学”团队成员,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语用学研究团队负责人,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术委员会委员。
报告摘要:在线健康话语是对健康话语在网络语境下的变异研究。鉴于近年来这一领域发展迅速,本文旨在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梳理2005-2022年发表的专著和国内外期刊论文,进而为国内学界准确把握在线健康话语研究的前沿动态提供参考。我们发现:现阶段的在线健康话语研究在议题上由传统的医患会话拓展到社交媒体话语、同伴互动话语以及疾病体验话语,含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在视角上,在线健康话语的研究具有融合性,涵盖传播学、语用学、心理学、叙事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在方法上,在线健康话语的研究具有多样性,涉及话语分析、实证研究、内容分析、主题分析、会话分析等方法。整体而言,在线健康话语的研究正从传统意义上的话语研究在议题、视角、方法等多个维度走向融合性发展。本文认为,在线健康话语在数字医疗人文领域检验、发展传统研究路径以及创新研究范式方面具有广袤的研究前景,可以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话语介入提供重要参考。
6、时间: 2023年10月14日
报告人:赵 鑫
题目:中国社交媒体祝贺回应语的变异研究:性别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简介:赵鑫,南京大学学院英语系助理研究员,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兴趣是语用学理论与应用,围绕健康话语和文化语用学在Health Communication、Language & Communication、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Pragmatics,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Pragmatics & Society等S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报告摘要:以往研究表明汉语使用者倾向间接路径的祝贺回应话语。然而,社会变量对祝贺回应话语的影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研究采用变异语用学方法,探讨了性别和社会地位对中国社交媒体上网民祝贺回应的影响。语料选自在网络社交媒体的祝贺回应话语。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和社会地位对网民的祝贺回应话语的影响复杂但有明显的重叠趋势:男性和女性在微信上回复祝贺时都倾向使用接受策略,而社会地位影响男性和女性群体对祝贺回应接受策略的子策略。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国网民在社交媒体上的祝贺回应话语已经完成了从谦虚准则到一致准则的过渡,并且融入了义务准则,在回应善意祝贺时尤为考虑了关系和互惠。
7、时间: 2023年10月14日
报告人:胡旭辉
题目: On the Derivation of Predicates in Syntax
简介:胡旭辉,剑桥大学理论语言学博士,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形式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入选教育部青年人才项目。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语言学研究》编委。
报告摘要:This talk will introduce a mechanism that aims to explain the source of theta-roles in syntactic derivation. The central claim is that in narrow syntactic computation, the real predicate is the functional head in the event phrase (EP) in the sense of Borer (2005a, b, 2013). The functional head, being the real predicate in syntactic derivation, bears a variable that has to be bound, and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the functional head determines the name of the argument that binds the variable. In cases when this variable is not bound in an EP, the whole EP functions as a complex predicate to be saturated in the further derivation. In this talk, I will show that this situation occurs in English tough-construction and middle construction, which in nature involves a complex predicate. The proposed mechanism is in line with Chomsky’s (2019, 2022) assumption regarding the motivation of external merge, and it provides a unified account for issues like the nature of predicates in syntax, the possible integration of argument structure and predication in syntax, among others.
8、时间: 2023年10月14日
报告人:任育新
题目:学术互动话语中权势建构的动态性特征考察
简介:任育新,兰州理工大学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剑桥大学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系访问学者。兼任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理事,甘肃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认证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等。
报告摘要:言语交际中权势建构具有动态性特征,但由于机构互动类型的不同其中权势建构动态性特征也可能会存在差异。基于英汉学术互动语料,本研究考察了此类交际互动中权势建构的动态性特征。语料分析表明,学术互动中权势的动态建构可归纳为五种情形;总体来看,默认高权势者自己发起的权势关系动态调整是此类互动中权势动态性的主要特征。
9、时间: 2023年10月14日
报告人:王丽丽
题目: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学批评范式
简介:王丽丽,文学博士,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教授,副院长。担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世界族裔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黑龙江省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SIA TEFL(亚洲英语教师协会)成员。曾在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和美国堪萨斯大学访学,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美国文学和数字人文研究。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第二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
报告摘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促使人文研究经历了“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到“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变化,同时推动了人文学科如文学、艺术、考古、新闻传播、图书馆等领域研究范式的转型和研究方法的更新。通过解读数字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远读、可视化、GIS、数据挖掘等,梳理国内外应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展文学批评的几种典型范式,包括文本挖掘、古籍研究、文学地图、社会网络等,发现数字人文时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路径,以期拓宽文学研究者的视野和思路。
10、时间:2023年10月15日
报告人:张翼
题目:粉丝身份:话语研究视角
简介:张翼,南京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系副主任、翻译硕士教育中心副主任,CSSCI来源集刊《外国语文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教育研究院兼职导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访问学者,入选江苏省社科优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江苏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
报告摘要:粉丝身份是传播学等学科重要的议题,在自我与他者对立的视域下展开了广泛的考察。话语视角下的研究可以从虚构性与真实性描摹明星与粉丝的关系并对语用身份研究有所启示。粉丝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语言与交际,但并不完全具有语用身份的特征。董宇辉的的网络直播从明星和粉丝之间兼具虚构性与真实性的关系展示了双方身份的协商与互动,解释了明星对于粉丝的影响,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于身份的“元语用”意识。
11、时间:2023年10月15日
报告人:叶其松
题目:术语的跨域传播与语义衍生——以“元宇宙”为例
简介:叶其松,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黑龙江大学共建“术语学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主任,中俄国际术语学研究中心中方负责人、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术语学方向)、中国辞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暨常务理事、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技术委员会术语学理论与应用分委员会副秘书长。
报告摘要:术语“元宇宙”历经从英语到汉语的跨文化传播,从科幻文学到互联网技术的跨领域传播。本文分析“元宇宙”及英语等值词metaverse构词部件的语义。分析表明,语素“元”和前缀meta-的多义性和不对应是造成“元宇宙”语义理解困难的根源。科幻小说作家N. 斯蒂芬森仿照已有构词模式创造出metaverse一词,其中的前缀meta-表示‘虚拟的'。从metaverse到“元宇宙”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语素“元”和前缀meta-之间的认知惯性被打破,这使得“元宇宙”语义的陌生化,进而推动该词的跨语域传播。该词目前成为科技流行语,其语义呈现泛化的趋势。在“元宇宙”跨文化和跨领域传播过程中,语言模因是该词语义衍生动因,其路径表示为:文学语境的初始义→互联网技术的概念义→用作通用技术术语的概念义→用作网络流行语的泛化语词义。“元宇宙”的语义不透明及其与哲学术语的同形异义使得对该词定名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12、时间:2023年10月15日
报告人:袁周敏
题目:中国外交话语的文化性探索
简介:袁周敏,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学院院长,博导;南京大学语用学专业博士;浙江大学话语与传播专业博士后;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后。主要从事语用学与话语研究,围绕“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文化共生”,在基于中国文化的身份建构与语用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国家形象研究、语言与社会治理研究方面展开工作。
报告摘要:自我国外交事业发端以来,我国的外交话语呈现着鲜明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哲学根基。然而,现有对中国外交话语的理解大多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外交话语的文化特性探索。本文基于文化话语研究的理论视角,从外交话语理念、外交话语方针政策、外交话语的语言生成以及外交话语的传译四个维度论证了中国外交话语的“和”文化特征,基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证伪了弥漫西方的“大国冲突论”、“国强必霸论”等论调。本文进而认为我们需在文化话语的关照下建构植根本土、放眼世界,生于长于中华文化与历史摇篮的外交话语理论,并基于此向世界传播中国外交话语实践,以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实践的误解甚至扭曲。